2023年4月20日下午兩點,通信工程專業教師李洪璠副教授給電信20專業學生開展了一場“後疫情時代大學生如何調整心理狀态”的講座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廣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,因其傳播規模大、持續時間長、未來發展方向尚不明确,在危害身體健康的同時,也對人的心理狀态提出了嚴峻考驗。雖然疫情結束了,但這些變化都可能引發大學生的心理狀态的變化,導緻心理危機事件的出現。因此,采取适當的方式對大學生心理狀态進行幹預和引導,幫助大學生盡快從疫情的影響中走出來,投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,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。
講座首先剖析了後疫情下學生的心理狀态,首先是認知狀态。研究數據顯示,總體上來說大學生能夠科學理性地看待本次疫情,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不合理的認知。大多數學生對新冠肺炎病毒的基本特性、傳播途徑、預防措施有着科學理性的認知。大學生在主動學習疫情的相關知識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的同時,也在積極宣傳疫情防護的科學知識。其次是情緒狀态。調查表明,疫情期間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增加,主要表現在對身體健康的擔心和恐懼、對社會事件的悲傷和憤怒。疫情期間的各類社會事件很容易讓大學生産生悲傷、憤怒的情緒。最後是行為狀态。疫情期間大學生延遲開學,長期隔離在家,部分學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,不斷充實自己。也有部分學生的生活内容過于單調,産生了過度依賴網絡的行為。在線教學打破了學生原有課堂教學的學習習慣,學生需要重新去适應新的學習模式。和面授課程相比,在線課程的直觀性和體驗感有所欠缺。疫情結束後大部分學生呈現出來的狀态是缺乏學習動力,學習效率降低。
針對後疫情下心理狀态,李洪璠給出幹預策略。第一,認知策略。普及新冠肺炎的預防措施,幫助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後遺症。引導學生應對疫情的心态平穩淡定、積極樂觀。同時,加強網絡安全教育,提高學生甄别信息的認知能力。提醒學生運用所學知識,對網絡媒體中的信息進行科學分析、理性判斷、仔細甄别,做到不被動接受信息、不盲目跟風轉發,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、判斷能力。第二,情緒策略。幫助學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。通過科普文章、在線講座等方式,介紹大學生情緒的特點和疫情後期容易出現的情緒狀态,教授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,如放松訓練、冥想訓練等,讓學生認識到如何與自己的消極情緒相處,找到疫情居家期間适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式,提升情緒調節能力。第三,行為策略。規律學生生活作息,定期鍛煉身體,做到勞逸結合、适度娛樂。規律的生活作息,能夠幫助學生重新找到生活的掌控感,恢複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态,減少對網絡的依賴。定期鍛煉身體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,提升學生的精神狀态,同時也會刺激腦内多巴胺的分泌,從而促進積極情緒的産生。
總之,後疫情時代,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目标感,提升自控能力,增強學習自主性。有了學習目标的牽引,在每天完成學習計劃後,在每個小目标的達成後,學生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進步,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。而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、強化學習行為,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,增強學習自主性。
CONTENT END